![]() |
![]() |
![]() |
![]() |
![]() |
上了一堂生动的感恩教育课
今年4月26日,江南都市报与浙江中烟工业公司以及15个省市的16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2010年“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在杭州启动,浙江中烟工业公司提供50万元用于资助我省100名品学兼优的应届高考并被二本以上大学录取的贫困新生。本报今年的利群阳光助学活动共收到贫困学子的有效报名资料1280多份。本着“公平、公开、择优、择困”的原则,本报经过认真筛选并向社会公示,最终确定了100名品学兼优且家境贫寒的学子作为资助对象。
在助学金发放仪式现场,学子和家长们观看了本报精心制作的“2010年利群阳光助学行动纪实”短片。短片图文并茂,声情共抒,展现了学子与困难抗争、顽强求学的阳光精神,深深吸引了每一位学生和家长,一次次震撼着大家的心灵。片中记录的只是点滴和片断,但坚强与泪水的背后,总是藏有动人心弦的故事。他们承受着命运的各种苦难,却有一颗不屈不挠的心。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他们共同的认知,为了这个目标,他们笑对困境。“太感人了,今天不仅领到了助学金,还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让我们懂得了如何感恩。”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的“利群阳光学子”王志华说:“感谢你们,让我们找回自信。”
本报助学行动成“爱心盛会”
本报今年的利群阳光助学行动,除向全省百余所重点中学邮寄了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宣传资料和海报外,为把助学的阳光传递到每个角落,本报在全省11个设区市开通了利群阳光助学直通车,并重点深入边远山区和今年受洪水灾害的地区,现场接受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报名。几个月来,本报记者顶着烈日,翻山越岭、趟小河跨阡陌寻访一个个贫困学子,共推出相关专题报道60多篇,字数近10万字,图片130多幅。不少贫困学子专题报道催人泪下,强烈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近百名爱心读者和一些爱心单位,通过本报设立的临时“爱心账号”或其他各种方式对贫困学子予以资助。本报助学行动已成为一场规模空前的“爱心盛会”。
17年助近万名学子上大学
江南都市报以“关注都市冷暖,关心百姓甘苦”为己任,致力于做最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媒体。自1994年创刊以来,本报一如既往为关系民族兴盛的助学行动鼓与呼,先后与“希望工程”、中国扶贫基金会、省市慈善总会、“春蕾计划”以及浙江中烟工业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合作开展新闻助学行动。据不完全统计,17年来,本报通过开展的新闻助学活动,共募集爱心捐款2404.8万元,帮助9550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尤其是从2005年开始,由于浙江中烟工业公司的爱心加盟,江南都市报的助学行动更是越做越大,越做越有特色。本报利群阳光助学6年来,直接资助了我省600名贫困学子。
【现场】
12名孤儿圆了大学梦
本报今年利群阳光助学行动,除了100名利群阳光学子每人获5000元的助学金外,在本报的牵线搭桥下,还有近20名贫困生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助,其中14名贫困学子每人都获得了5000元以上的资助。更令人关注的是,在今年的100名“利群阳光学子”中,有12名是孤儿。在当日的助学金发放仪式上,当主持人向大家介绍12名孤儿逆境求学的情况时,现场很多学子和家长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随后,两名“利群阳光学子”分别向浙江中烟工业公司和江南都市报赠送了锦旗,以表感谢。一名学子说,在江南都市报的热心帮助下,喜得浙江中烟工业公司的资助,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在他们为学费发愁时,是利群送来了阳光,是江南都市报送来了春风。
爱心企业资助两学子四年
在今年的助学活动中,南昌立信办公用品有限公司通过本报对两名贫困学子伸出了援助之手。8月20日,该公司总经理万翔赶赴本报,表达了想对两名贫困学子捐资助学的想法,经过甄选,公司确定朱璇和朱双琳两名贫困生为捐助对象。
万翔说,这两名同学的求学精神深深打动了他,作为一个企业,今后将会持续通过捐资助学的方式来丰富企业文化,并确定对这两名同学在大学期间每年每人捐助5000元。
25日,该公司店面营销总监何秋平赶到本报助学活动现场,对两名同学捐助了第一年的学费,并承诺,公司今后将通过江南都市报发现更多的贫困学子,计划在5年内建设一所希望小学。
【花絮】
八旬老人赴现场再献爱心
25日举行的助学活动现场,赶来了一位耄耋老人朱国英。朱奶奶今年81岁,家住南昌市公园路。她说,去年的今天,她开始参与本报的助学活动,经过挑选,对两名贫困学子每年人均资助1000元,现在这两个孩子都在江西师范大学上学,寒暑假期间,孩子都会上门看望她,彼此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今天,她到现场来想再资助一名贫困学子,还表示在有生之年,都会参与本报开展的爱心活动,这也是一种爱心接力。
经过最终确定,朱奶奶今年资助的学生叫杜燚,是名女生,鹰潭一中的高中毕业生,杜燚的父亲早逝,母亲无业,靠打临工生活,每个月只有300多元的收入,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杜燚顽强求学,今年考出了557分的优异成绩,被暨南大学录取。
【嘉宾】
传承大爱建树高尚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东有
![]() |
我想先说几个不容易:首先浙江中烟工业公司的同志们不容易。你们已经是多年在全国许多省连续举行利群阳光助学行动,而且每一次都把阳光洒在江西的土地上,6年来,江西每年都有100名学子在你们的资助下顺利地进入大学读书,不容易!
第二个是江南都市报的同志们不容易。江南都市报17年来坚持把“关注都市冷暖关心百姓甘苦”为己任,做了大量的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广大百姓的事情。你们和浙江中烟工业公司的同志们一道,坚持多年实施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帮助有困难的大学新生。不容易!
第三个不容易,就是在座的各位家长不容易。刚才我和大家一道看了资料片,也听了来自鄱阳县同学的讲述,还有我自己平日里的眼见耳闻。我深知今天来的家长都是不容易的家长。你们平时的生活非常艰难,你们的工作也非常艰苦,你们的劳动收入也很微薄,有的家中还有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你们省下口中食、身上衣,培养出了优秀的青年一代,含辛茹苦。不容易!
第四个不容易就是在座的100名同学们不容易。有一名女同学为了把今年上大学的学费挣足,高考一结束就到汽车维修店洗车打工,不容易。还有不少同学来自农村中经济困难的家庭,生活的艰难使你们在责任和思想上更早地成熟起来,十多年的读书过程中以比别人更辛苦的努力认真学习,同时还要为家里分忧解难,不容易!
今天,是四个“不容易”的群体聚集在一起,也是四个努力奋斗的群体聚集在一起。我们发现,人间的大爱在因为“不容易”而努力奋斗的群体之中形成了新的巨大能量,建树了一种感人的高尚,你们在鞭策自己的同时,也在感动我们的社会,感动更多的人,激励我们大家一道继续向前奋斗。我又一次深深地理解了那几句让我一直刻骨铭心的话:急险有真情,日久见人心;磨难出英雄,贫困是财富。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希望同学们记住“利群阳光”,记住浙江中烟工业公司的同志们,记住江南都市报。他们不仅为你们上大学解了燃眉之急,而且多年来帮助了许多同学圆了大学梦。他们不仅是做了一次好事,而是连续做了多年、多次。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难的是坚持一直做下来,多做好事,常做善事。这是一种大爱精神,这种高尚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值得你们铭记。
同学们上大学后,学习知识是主要任务,但不是全部的任务,因为还有健康人格的培养和高尚精神的建树,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任务。我看,让我们就从今天开始吧,把这场助学金发放仪式作为新的第一课。今天,你们在社会的大爱中得到关怀和帮助,明天就要把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高尚精神传承下去,把有利于别人的好事、善事,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做一辈子。传承大爱,建树高尚。
50万元助学金是一个大数,因为它解决了100名贫困大学生读大学进校门时将遇到的最大困难。急难之时有真情。衷心感谢浙江中烟工业公司的同志们!
江南都市报是江西日报社的一份子报,是我省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江南都市报不仅向全社会传递信息,而且还传递一种责任、一种精神、一种良心。我想这是新闻工作者最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心。衷心感谢江南都市报的同志们!
衷心祝贺同学们,愿你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中国的明天是你们的,世界的明天是你们的!
向各位辛苦了的家长致敬!你们在艰难中培养的不仅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所做的就是倡导一种美德
■省记协主席、江西日报社社长严力
![]() |
江南都市报是江西日报社的子报,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关注都市冷暖关心百姓甘苦”为己任,对于关系到国家民族兴盛的助学育人行动,更是不遗余力地报道。多年以来,新闻助学成了江南都市报的品牌栏目。可能,我们所帮助的贫困学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新闻助学”所产生的号召力、影响力却是巨大的。扶贫助学是个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关注,我们所做的,就是倡导一种美德,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投入到助学行列中来,帮助更多贫困生圆梦。
超越了金钱价值的贡献
■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王少玄
![]() |
在人生的关键时候,一个贫困生得到了利群阳光助学的帮助,这对他(她)的影响应该是一辈子的。他(她)今后走向社会,也一定会心存感激,会把感恩的心态带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当中去。对社会而言,这又增加了一份很有力的和谐力量,还增加了一个在德智体美,特别是在德方面、在人格健全方面的有用之才。
江南都市报利群阳光助学行动给予他们的帮助,引导了他们向做一个有责任感、一个有道德和有人格力量的人这方面迈进。我很赞赏江南都市报利群阳光助学活动,同时也希望这个活动能够持续下去。用爱的力量点燃社会,用利群阳光作为一个点燃社会爱心的火把,让它能成燎原之势,使它能够为社会进一步的和谐,为青少年更加健康的成长作出远远超越金钱价值的贡献。
让更多真善美得以传递
■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池红
![]() |
成为一股润泽社会的力量
■浙江中烟工业公司副总经理许明忠
![]() |
江南都市报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精心组织并成功开展了利群阳光学子回访活动、直通车活动、学子公益活动等系列活动。在助学直通车活动中,记者们顶着酷暑,行程数千公里,深入贫困地区的学校和乡村,发回大量感人至深的典型报道,将寒门学子在逆境中乐观、自信、自强、进取的阳光精神,真实地呈现给广大读者,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更令人感动的是,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股关爱贫困学子的热潮,爱心接力者也越来越多。
媒体的力量,学子的坚强,社会的爱心,企业的执著,使利群阳光不断散发光芒。
文/记者曾晓琴 邹文彪 金其会 实习生马雅羡 图/记者许南平 李伟
[371562]大江网友: 2010-08-30 09:42 发表评论: |
曾小姐,辛苦了 |
|
大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或“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大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XXX报]”或“大江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大江网新闻中心 电话:0791-68497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