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社主办·江西省发行最大的日报·打开江西暨南昌市场首选媒体
| 中国江西网 | 江南首页 | 本报策划 | 必读新闻 | 图片新闻 | 财经新闻 | 娱乐新闻 | 焦点新闻 | 省城新闻 | 各地新闻 | 综合新闻 |
| 市民热线 | 新闻110  | 一追到底 | 体育新闻 | 江南时评 | 探索江西 | 收藏大观 | 青青草地 | 江南健康 | 红绿灯下 | 江南地产 |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江西网首页  >  江南都市报  >  探索江西
赣味中秋 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听采茶戏、舞火龙、烧瓦塔…… 一场场好戏在赣鄱大地上演
各地传统中秋习俗不但过得热闹 还极具特色带动当地旅游
中国江西网-江南都市报 2016-09-18 08:10:00  来源:中国江西网-江南都市报  编辑:舒晓露  作者:

    中秋三天小长假里,江西各地上演着一场接一场的传统中秋习俗大餐,听采茶戏、赏灯笼、烧塔、拜月……带有浓厚的赣味中秋,似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赣鄱大地传开。 文/记者叶伟

9月15日,上饶市余干县瑞洪镇南墩村举行中秋烧塔祭月活动。 图/记者徐国亮

    很多地方流行中秋夜烧瓦塔

    拜月、抱桥柱、吃柚子、送鞋,可谓是南昌中秋特有的民俗。在被视为“一年三节”的中秋节里,定好亲事未结婚的要送礼,已婚女婿要给丈母娘送礼,外甥要给舅舅送礼。

    对老南昌人来说,中秋节晚上,须配备一支完整的莲藕并扎成龙形,伴以西瓜、柚子、月饼置桌案上,焚香敬天地,到晚上行酒赏月,吃月饼、柚子、柿饼、瓜果等圆形食物,寓意“团团圆圆”。

    “南昌还流行抱桥墩,但现在这桥已经不在了。”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介绍说,明朝中期,在南昌西湖区的孺子亭与百花洲之间,有一座高士桥,每年八月十五,妇女们或相约,或独行至高士桥上,待月上中天,便用手在高桥两旁的石柱上抚摸,甚至将石柱抱入怀中,据说如此这般可生男孩。直至夜深,往来桥上的人络绎不绝。“高桥月明当夜半,前呼后呼女郎伴;传言拜月过中秋,便好生儿嫁石头。”清代刘一峰作的《高桥行》予以证实。

    而在进贤县西湖李家,这里将中秋节视为丰收节日,历史上就有拜月神、烧圣塔的习俗。圣塔一般用砖做底,用瓦片做身,约5米高,在塔内焚烧晒干的大豆秸杆,等明火熄灭后,用长杆在火底猛挑,火星从塔身的一个个口子里喷出,借着风势扶摇直上,场面非常壮观,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中秋夜,在江西,很多孩子于野外拾瓦片……”据《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载。据介绍,除了南昌,在江西其他地方,如余干、鹰潭、万年等很多地方,也流行中秋夜烧瓦塔。

    舞火龙是赣南最富特色习俗

    说起中秋节传统特色习俗,不得不提赣南。赣南客家人,除了吃团圆饭和月饼外,还有祭月、拜月姐、舞火龙等中秋习俗。其中,舞火龙是赣南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一些村庄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火龙有长有短,用稻草扎成龙身,上面插满线香。盛会之夜,十多个年轻人高举龙身,在大坪集中,一阵鞭炮响过后,一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锣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传说,舞火龙可将瘟疫驱除,舞了火龙后的村子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

    有的县市,类似的活动更独具特色。如宁都县洛口镇的南云竹篙火龙。游火龙之前先要游火虎,要从农历八月初一游至十五。其间,村民要赶制竹篙火龙。竹篙火龙是一根长约三丈、圆约一尺的巨长毛竹,毛竹上半段横扎着一层层竹片,每层竹片又扎着许许多多火把,这些火把全用山茶油、菜油浸泡过,易燃烧,扎好后的毛竹成飞龙形状。

    抬故事则是寻乌县民间节庆的重要民俗活动,以历代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古典戏曲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情节来展示。一般选8岁以下的小孩进行人物造型和化妆,并站在特制的故事棚木架上表演。故事棚多为方形木架,用彩布装饰起来,由青壮年轮流抬着巡村游乐,长达三四个小时。

    唱山歌做糍粑 团圆即是幸福

    如果这个中秋节你是在湖口过的,或许就品尝到了极具传统的食品——糍粑。

    据介绍,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湖口人就开始用陶臼制作糍粑。如今,湖口粑食品种繁多,主要有麻糍粑、糯米粑、高粱粑、荞麦粑、豆渣粑、芥菜粑、粟米粑等二三十个品种。当地居民告诉记者,每逢“做粑”时,一大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互相分工协作,那种其乐融融的景象是“做粑”的最高境界。

    每到中秋节前后,上饶县、玉山县、广丰县的一些乡村,平常供在庙里的菩萨都要出来行香。

    如果你是在婺源度过中秋小长假,肯定感受了当地“迎龙灯”的传统习俗。当地人用收割后的干稻草绑接成龙的形状,在上面插满香,到了晚上月明之时,用棍子插入稻草并点燃上面的香,高举着来回游走于各村庄之间,形成了一条火龙。“摆龙灯”因此而得名。

    而在资溪县乌石镇新月畲族村,到了中秋这天,全村人聚集在一个山头唱山歌,唱歌形式有三种:独唱、对歌、齐唱。畲族歌手们随兴而唱,即景编词,使新月畲族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风情村”。

    传统中融入时尚 让习俗传承

    “赣县客家柚子灯、婺源景区龙灯大戏、吉安宝塔烧起来、宜春‘火龙追月’焰火晚会……”中秋小长假期间,江西各地用最传统的精彩节目,吸引当地民众参与其中,营造浓烈的中秋节气氛。

    “要充分挖掘中秋节的文化内核,唤起人们对节庆民俗的记忆,找到最具江西特色的民俗文化,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看到各地民间或官方想方设法上演精彩文化大餐,多名民俗专家很是兴奋。在专家们看来,前些年很多人都在感慨,我们的中秋传统习俗尽失,得以保存的只有吃月饼习俗。但让人很欣慰,江西各地上演的传统中秋习俗,不但让这个中秋过得热闹,还带动当地旅游经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思念亲人的情愫,怀念故土的乡愁,油然而生。无论你漂泊到世界的哪个角落,看到中秋明月,黑眼睛里溢出的总是对阖家团圆的向往。这就是民浴的魅力,民俗带给游子的召唤。

    “尊重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如何传承传统的中秋核心内涵,要找到新的载体和新的庆祝方式,开发更多的能结合传统习俗的文化商业活动,是个值得探寻的问题。”多名研究民俗的人士提出,几千年以来,过中秋的方式是在不断改变发展的,比如月饼,南宋时只是一个圆形的小饼子,没有馅,后来渐渐发展到在里面放糖,又经过一段时间,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馅料;到今天,甚至有冰淇淋月饼等新式月饼了。我们应该在传统的习俗上,融入一些的现代气息,加入一些时尚的元素,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中秋节习俗,了解中秋习俗,并创新发展下去。

相关新闻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江南都市报2016-10-14
新闻排行榜
江南娱乐
图片新闻
江南策划
江南都市
江南都市(第56期)
江西网警在线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红盾标志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6号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药品信息服务证
江西日报社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