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日报社主办·江西省发行最大的日报·打开江西暨南昌市场首选媒体 |
![]() |
“我认为中国人物画于当下正处在一个大发展时期,有可能会出现又一个高峰。”中国工笔人物画历史悠久,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表现技法,历代画家流派纷呈,标新竞艳,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贵遗产,诞生了无数经典传世之作,当下的艺术家该怎样探索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物画?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双喜在几十年的绘画生涯中,苦心钻研中国人物工笔画,尝试将西方油画与中国古代绘画技法相融合,运用富有生命力的线条,开创新时代的人物绘画表达方式。
刘双喜作品:《小背篓》
书法+国画
练就纯粹线条使画面气韵生动
出生于九江彭泽的刘双喜自幼喜爱写写画画,几岁时就会照着瓷板像临摹人物,也画各种小动物。他告诉记者,自己对画画的着迷是有些家渊的,因为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的家族,都有擅长画画或是从事民间艺术的人。但出生在农村的他,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所以他对画画的喜爱,从儿时到少年完全是凭借一腔热情,自学自画。
直至从都昌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一名乡村中学老师,刘双喜确定自己最爱的仍然是画画。工作三年后,他报考了江西教育学院的美术专业,之后在外打工一年多时间,又选择到中国美院进修国画。回来之后,他更铁了心去考研,经过三年努力,终于成为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国画专业研究生。
读研时,刘双喜跟从我省书法名家范坚教授学习书法和花鸟画,“三年读研期间,我一边练书法,一边画花鸟,但更多的时间是在画人物”。当然,对于画画这一行,他是干一样爱一样,也花费了很多精力去练习画竹,“有一段时间非常痴迷于此”。
在中国美院进修的经历,让刘双喜认识到,中国画笔墨至上。他在美院一年的学习期间曾花半年时间临摹宋画,而且一直以来都在勤学苦练书法,“要通过书法的修炼,达到国画线条的纯粹。中国画如果没有笔墨就没有神、没有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国画以笔取气,以墨取韵”。
中国传统+世界文化
寻找具有中国文化的时代绘画语言
艺术的道路上,刘双喜很感激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其中擅长写意人物的江西著名画家蔡超被他视为艺术的“领路”人。研究生还未毕业时,时任江西省美协主席的蔡超有次出席江西师范大学举办的画展,刘双喜主动上前自我介绍并请求对方指点,没想到蔡超爽快地邀请他去家里,“然后我就抱了一大捆作品过去,此后成了他家的常客”。
蔡超肯定了刘双喜在人物绘画方面有着很强的造型能力,七年后又鼓励刘双喜去中央美院访学,并亲自为他联系和引荐老师,他就是悬挂在国家博物馆一楼中央大厅正中的巨制《新中国诞生》作者——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领军人物唐勇力。跟随唐勇力学习期间,刘双喜在创作上有了质的飞跃,“我的绘画思路和观点慢慢形成了”。回到江西后,刘双喜创作的《小背篓》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奖提名并入选国际巡回展,在16个重要的国家展出。唐勇力评价这件作品,“独到地展现了刘双喜的绘画语言,很有现代感”。
刘双喜表示,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最终形成中国传统经典,例如在艺术史上成为不朽丰碑的敦煌艺术。“在融合世界文化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即中国思想的表达,才能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传统。”同时,八大山人的艺术也给刘双喜启发很大,“一座中国文人画的山峰屹立在此,这是江西画家的骄傲,同时又是我们的压力,需要另辟蹊径,走出另外一条路”。
颠覆性改变
西方油画和中国画技法叠加的厚重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传统人物画在创作上有所颠覆,它应该会形成另外一个传统,这是我目前思考的问题。”刘双喜表示,当下的艺术家在人物创作上观照现实生活和劳动人民,“这在古代的绘画中并不多见,所以近几十年诞生的中国现代经典人物画作品,绘画的主体大多是普通百姓”。
当下的中国工笔人物画在创作上借鉴了西方造型艺术,表达的是时代中普通大众的生活,“就好像唐宋时期的艺术,是以题材带动绘画语言的发展,当下正好跟那个时期处在一个吻合的阶段,中国人物画又将迎来一次以题材带动笔墨的发展。因此,艺术家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造出像唐宋时期登峰造极的人物作品”。
“我认为人的内心是有眼睛的”。随着年龄增大,刘双喜也将工笔人物绘画转向内心心性的表达。比如现在练习书法,他常常去体验那种歪歪斜斜、漫不经心甚至结构散乱的书写,这是他试着寻求秦汉上古,同样以内省自身的方式观照书写,“我更喜欢这种寻找心性的书写,它对绘画创作的帮助也很大”。有了这种表达内心的线条,刘双喜称,用它来描绘人物时,整个画面会更有生命力。
采访时刘双喜透露,从中央美院回来后的这十多年间,他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个人风格的绘画语言,直至目前一件已花费一年多时间仍未最终完成的作品,才实现了对以往风格具有颠覆性的变化。他在造型上运用了写意手法,将以前明快活泼的人物画色彩增加了厚重感,其中既有西方油画的着色方式,又有宋代山水画里皴出的厚重感。“我尽量在中国工笔人物画里寻找自我的表达,以前的工笔创作展现的是眼睛的真实,现在是从心性出发,是对自我世界的观照,这是内心的真实。”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