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日报社主办·江西省发行最大的日报·打开江西暨南昌市场首选媒体 |
![]() |
花费13年时间,走遍千山万水,对红色圣地进行诗意绘画;走访100多位老兵,用画笔描绘出他们身上永存的坚毅之气。7月1日,“水墨长征”——陈桂明中国画作品展亮相南昌美术馆,近百幅山水和人物作品通过中国水墨讲述红色故事,让每一件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更有打动人心的红色精神。作为已故画坛巨匠刘勃舒的关门弟子,“80后”画家陈桂明从2010年开始着手“水墨长征”主题艺术创作,用中国画的方式彰显民族文化的自信,也开启了自己穷尽一生追求中国画艺术的漫漫“长征”。
陈桂明作品:《南天奇岳》(2米×10米)
陈桂明作品:《老兵何庆》
实地写生创新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用艺术表达红色精神,这样的创作在中国画中并不少见,但由艺术家个人发起,且长达十余年专注于“水墨长征”主题创作,却是难得一见,尤其在“80后”艺术家中,更是少之又少。作为从永新走出的农村孩子,陈桂明从小听着红色故事长大,他选择把井冈山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因为这是生我育我的红土地,我想用水墨之笔开启红色历史与传统艺术相融合的探索之路”。
这十余年,陈桂明创作了上千幅“水墨长征”主题的山水、人物作品。这次在南昌展出山水作品64幅、老兵写生35幅,全部是精心挑选的佳作。其中一件2米高、10米长的巨幅创作《南天奇岳》,“是我融入了毛主席从韶山出生到长沙求学时的橘子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文家市转兵,再到上井冈山,将主席一路走来的风景浓缩在一张画里”。
陈桂明作品里的革命遗址,有井冈山大井的毛主席旧居、“朱毛首次会面”的龙江书院、中国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队旧址、贺子珍故居黄竹岭、龙源口大捷的全景风貌……那些老屋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井冈山风格的白瓦房与绵延的竹林、树林交织在一起,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绽放着光芒,每一件作品都向人们讲述着一个精彩的故事。展厅里一幅3米多宽的太行山风景图,是他在现场把画纸铺在地上,面对大山实地创作而成。
陈桂明2019年开始为老兵画人物肖像,当年他在中央美院跟随著名当代人物画家史国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他画的130多位老兵中,老兵何庆是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杨根思的战友,绘画时年纪最长的是107岁的陈远侄。在陈桂明创作时,老兵们很开心,拿出自己当年用的杯子,生了锈的纪念章,甚至有从战场上带回来的东西,“当你看到这些东西时一定会被感动,而这些感动都化成一种力量倾注在创作里”。
“尽精微致广大”是陈桂明作品的突出特点,他的山水画画的都是真山真水,既细致入微又大气磅礴,蕴含着风云激荡的时代精神。陈桂明坦言,这些年经过实地写生创作,艺术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因为写生就是向大自然学习。正如徐悲鸿先生所言,画马要以“造化为师”,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我用传统技法表现现实题材,在表达个人思想情感中不断追求创新,让传统技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出创新性作品。思想性在我的作品中是第一位的,只有思想性跟艺术性相结合,作品才立得住,才能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命运安排刻苦求学重走恩师从艺之路
直至今天,陈桂明都认为,自己走上艺术之路是命运的安排。因为他是永新樟木山村人,而隔壁洲塘村就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刘勃舒。
陈桂明从小就喜欢写字,“我是农村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又没有什么特长,人也不活络,很自卑”,所以唯有把字写好才能得到大人的夸奖。后来他也画画,拿砖和粉笔到处画雷锋、画伟人,照着小人书画各种打仗的场面。他为此感慨,童年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小时候就被红色文化熏陶,那时接触的东西一生都会记得”。
小学四年级时,美术老师是由体育老师来担任,老师不会画画,让学生们随便画,但他给大家讲了一个画家的故事,那就是天才少年刘勃舒给大师徐悲鸿写信并被收为了学生。原来画得好还能上北京,画画这颗种子从此种在了陈桂明的心里。后来,他专门到书店去看刘勃舒的画册。他想走艺术之路,但家里没人支持。
高考时,陈桂明考上了吉林农业大学,又因为身体原因退学,回到了南昌。他在师大南路跟着学画的同学挤在简陋的出租屋内,终于坚定了从艺之路,“同学就是我的绘画老师”。但艺考并非一帆风顺,他连考两年都失败。其间,家里为他贷款5000元,助他去北京求学,于是他到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的徐悲鸿画室学习,在那里也第一次看到了徐悲鸿当年给少年刘勃舒的回信。
2004年,经过3年的刻苦努力,陈桂明终于考上了中央美院国画系,而半个多世纪前,刘勃舒也就读于中央美院。读大二时,陈桂明第一次见到受邀回母校参加活动的刘勃舒,他激动地用家乡话向刘老问好。此后,陈桂明得到刘老在艺术上的点拨,并于2018年正式拜师,成为刘勃舒的关门弟子。
实践性创作每件作品见人见事见精神
对于“水墨长征”主题绘画,陈桂明认为这是自己进行的实践性创作,因为在画山水之前,他要阅读大量的资料,对每个地方进行深入了解,要求每一件作品见人见事见精神,“作品体现的不仅仅是艺术价值,还有文化、历史以及社会价值”。
为此,十余年间,他没有个人生活,完全沉浸到艺术创作中,房间里的床上布满了书和资料,生活没有规律,创作又苦又累,常年的远途跋涉,已让他患上腿疾。2013年至2015年,陈桂明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深造,在国画家李铁生的指导下,领会到中国写意山水的堂奥,“这些年在艺术上不断取得的进步,弥补了生活上的某些缺憾”。
陈桂明认为,艺术家要找到精神上的心灵家园,将艺术与文化结合,才能够使艺术得以传承,“我未来的艺术之路,一定会有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以及与世界上的优秀文化相融合,这样我的艺术就有了根”。
陈桂明也很注重艺术的传承,“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徐悲鸿先生曾为前线将士画像,刘勃舒先生也到过前线写生,‘水墨长征’是我对徐悲鸿、刘勃舒艺术精神的一脉相承,探索红色文化在新时代下的艺术传承与发展”。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实习生胡雅婷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