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社主办·江西省发行最大的日报·打开江西暨南昌市场首选媒体
| 中国江西网 | 江南首页 | 本报策划 | 必读新闻 | 图片新闻 | 财经新闻 | 娱乐新闻 | 焦点新闻 | 省城新闻 | 各地新闻 | 综合新闻 |
| 市民热线 | 新闻110  | 一追到底 | 体育新闻 | 江南时评 | 探索江西 | 收藏大观 | 青青草地 | 江南健康 | 红绿灯下 | 江南地产 |
他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第一人 他创造了小说史上罕见的奇迹 他出生和成长在江西……
张恨水 百年前行走在南昌街头的少年才俊
江南都市报 2024-06-22 00:58:56  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编辑:王世强  作者:段萍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豫章城里是多么的星光熠熠,诞生了科学家胡先骕,大画家傅抱石、黄秋园,享誉海外的“中国莎士比亚”熊式一,翻译家许渊冲等。那个时候,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的家也在南昌。今年是张恨水诞辰129周年,张恨水的后人近日来到江西,寻找先辈的生活足迹。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谢家顺携新作《人生长恨水长东——山水之间的张恨水故里》在南昌青苑书店举行讲座,为读者讲述了“张恨水及其笔下的江西情怀”。

少年

青年

老年

江西黎川唯一保存完好的张恨水故居

位于上饶张恨水公园内的雕塑作品

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谢家顺为江西读者讲述张恨水的故事

江西开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海燕曾发表过许多研究张恨水的论文

  赣文化浸润成长出的少年郎

  因为创作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红粉世家》等众多反响热烈的作品,张恨水被誉为“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天字第一号人物”,老舍曾称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直至今日,他的小说每次被改编成影视剧后,都成为备受观众关注和喜爱的经典之作。

  张恨水的语言风格亲切温和、含蓄节制,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相对应的继承关系。同时,他的小说中特有的“现代性因素”,又展现出时代情绪、时代意识。谢家顺表示,祖籍安徽潜山的张恨水于1895年出生在景德镇浮梁,17岁以前都生活在江西,因此,赣文化中的儒家文化、江西书院文化以及江西的民俗文化等精神特质,对张恨水的思想及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作品的审美取向受到赣文化的隐性传承是显而易见的。

  张恨水出生在习武之家,祖父张开甲1895年任景德镇保安军统领,就在那一年,张恨水在景德镇出生。祖父高超的武技对张恨水影响很大,成为他后来进行武侠小说创作的重要生活基础。

  张恨水曾在江西黎川待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那里的生活对他的改变很大。1905年,父亲前往黎川出任盐官,10岁的张恨水在从南昌去黎川的路上,发现一本《残唐演义》,顿时被书中复杂而离奇的情节所吸引,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小说。后来教他的私塾先生端木喜欢《三国演义》,张恨水也时常偷着看,从此“跌进了小说圈”。同时,他也接受到良好古典文学的教育,并在黎川读到了《千家诗》,奠定了其后来爱弄词章的基础。

  张恨水仿佛天生与小说有缘,养成了与众不同的读书习惯。读古文,不仅读原文,还读批注;读小说,不仅看内容,还看书评。

  他与家人住在黎川的官署办公之地,这是一幢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两层小楼,迄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此旧居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仍保存完好的张恨水旧居。

  那些年,张恨水的父亲经常被调任到江西不同地方为官,但他们的家却在南昌洗马池。1909年,父亲自立家馆,为14岁的张恨水聘来东汉隐士徐孺子后代执教。老师世为布衣,不科举、不做官的作风,对张恨水影响很大。在新式学堂南昌大同小学三年级读书时,校长周六平是一位具有新思想的人物,使得张恨水“极力向新路上走”“一跃变为维新的少年”。

  1910年,15岁的张恨水考进南昌进贤门外南昌甲种农业学校(江西高等农业学堂农科)。17岁时,他原本要成为辛亥革命后第一批出国留学欧美的学生,可惜父亲突然病故,令张恨水不得不退学,并与家人回到了安徽老家。

  谢家顺认为,在江西出生和长大的张恨水此时已形成了双重性格,既是传统文化的崇拜者,又是剪了辫子的“革命者”。

  张恨水笔下的江西山美水美人更美

  研究江西现代文学的江西开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海燕曾发表过许多研究张恨水的论文。她感慨:“张恨水笔下记录的江西,每次都让我读得非常感动。他写了江西的山水之美、人情之美,以及写江西的风土民俗时浓浓的乡愁。”

  张恨水也曾随父亲在新干县三湖镇生活,这里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在《忆萧祠》《北雁南飞》《八十一梦》中,都表达了对这段生活的怀念。尤其是1934年发表的《北雁南飞》,是以三湖镇为背景创作的小说,里面他对三湖镇的橘园有如诗如画的描写。故事讲述了北伐战争时期,男女主人公一段不自由的婚姻悲剧,这部作品被称为中国版的《伊豆的舞女》。

  南昌是张恨水的第二故乡,他写过《滕王阁渺不可寻》《忆滕王阁》《伟大的南昌》等。在文章《我友集:卖花生的老苏》里,他描写阔别南昌23年后,老苏是他最挂念的人,再回到南昌,“城墙变了大马路,无法找老苏了。但是,我想他一定能生存着的。”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在一生的创作中,他用过很多笔名,“江西老表”就是其中一个。他以文学形式形象地记载了20世纪初江西地区的山川景物、民俗风情,成为可资人们认识江西的生动素材。他以江西的历史事件与生活经历为素材,描述当地风情、风物与景致,书写了大量体现赣文化的诗歌、散文和短评。谢家顺表示,是赣文化哺育了张恨水,张恨水也丰富和弘扬了赣文化,两者互动发展,成为江西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谢家顺透露,自己与张恨水后人曾多次到江西来寻访张恨水的生活足迹,此次张恨水的小儿子张同专程带了第三代、第四代的家族后人一同来到江西,“希望在这片热土上感受先辈的文学精神和家国情怀”。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比巴尔扎克还多,总字数约3000万,创造了小说史上的奇迹。他的读者中有章士钊、陈寅恪、夏济安这类大学者,也有茅盾、老舍、张爱玲这类大作家。他不但把中国的章回体小说引入现代,而且提高到一个雅俗共赏的新阶段,为中国传统的通俗小说奏出了绝响。

  一直以来,谢家顺都在推动张恨水的研究成果进入高校课堂,希望为青年大学生开设一门《张恨水小说研究》的课程,去年,已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谢家顺还期待,在南昌洗马池张恨水家的旧址处,可以设有相关的纪念物,让更多人了解张恨水与南昌的不解之缘。

  1905年,11岁的胡先骕赴南昌府学考试,被录取为府学庠生(秀才)。那时的南昌府学就在洗马池与瓦子角之间,与张恨水的家相隔不远。不知这两位年龄相仿的少年是否曾经在南昌的街头擦肩而过,又抑或志趣相投成为惺惺相惜的儿时伙伴。百年前,他们是踌躇满志的少年郎,意气风发地迈步在豫章城里,他们是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的明星,是属于南昌城永远的骄傲。

  张恨水的江西足迹

  ★1895年5月18日:在景德镇出生。

  ★1898年:随父亲前往上饶。

  ★1902年:在景德镇入蒙学,对古书产生兴趣,被誉为“神童”。

  ★1904年:全家迁往南昌,其父购买位于万寿宫附近洗马池房产。

  ★1905年:跟随父亲前往黎川县,首次接触小说并爱上《千家诗》。

  ★1907年:跟随父亲前往新干县三湖镇,就读萧先生办的“半经半蒙”私馆攻读古文,懂得典故并形容笔法。

  ★1908年:在南昌继续攻读古文,逐渐领悟“作文之法”,并口头创作小说。

  ★1909年:张恨水父亲自立家馆,请徐孺子后代任教,世为布衣,不应客居、不做官的作风,对张恨水影响很大;同年秋天,进入新式学堂接受新教育,成为“维新少年”。

  ★1910年:在位于南昌进贤门外的江西农业大学前身南昌甲种农业学校就读。

  ★1912年:因父亲病逝,从南昌甲种农业学校退学、肄业。

  ★1914年:从安徽潜山到南昌补习英语、数学,准备考大学;为接济生活,其母卖掉南昌洗马池的房产。

  ★1934年:张恨水西北之行后前往庐山避暑创作,随后回南昌,称南昌为“第二故乡”。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相关新闻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江南都市报2024-06-22
新闻排行榜
江南娱乐
图片新闻
江南策划
江南都市